English

城市建在花园中

1998-06-0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庄建 戴自更 我有话说

刚从一场急雨中“出浴”的中山,花更艳,草更青,空气更清新。初识中山,满城的花,满城的绿,满城的和谐,满城的温馨。置身其中,我们一下子领悟了“中山像个大花园”的含义。

中山建于南宋,古称香山,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易名为中山。早年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戎马倥偬之际,曾写过一幅对联:“爱国爱民,玉树芝兰佳子弟;春风春雨,朱楼画栋好家居。”国家兴旺,百姓安居,不仅是孙中山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也是中山人、中国人几个世纪的梦想。

可是,直到80年代初,在已立县800年的中山1800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仍是桑梓鱼塘覆盖,咸水歌唱了一代又一代。只有5.6平方公里的城区,居住着10多万人口,浑浊的岐江河沿岸,棚屋林立,街巷拥挤嘈杂,说起自己居住的城市,中山百姓中流传着这样的口头文学:“咸鱼随街卖,水电休礼拜,坐车没有走得快。”

然而,曾几何时,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在选择了珠江三角洲的同时,也选择了三角洲腹地的中山。近二十年间,中山在工业化现代化的路上疾驰,昔日水网交错乡,成了路网纵横地。与1980年相比,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2.1倍,年均递增22.7%;外贸出口总值增长42倍,年均递增25%;实际利用外资每年以30%的幅度递增;农民人均年收入和职工人均年收入分别增长18和14倍。威力洗衣机、菊花马赛克、爱多VCD等十多个全国销量第一的产品和小霸王、乐百氏、美怡乐等一大批国内知名品牌都出现在这片热土上。

在把经济繁荣的图画写在家乡大地的同时,中山人也把一个又一个荣誉迎进了家门。中山先后获得了“全国科技兴市先进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全国地级市十佳卫生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双基教育先进城市”、“广东省双拥模范城”、联合国“人居荣誉名册奖”。

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中山,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精髓同样有透彻的理解,市委、市政府在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明确提出,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作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切入点,从而把精神文明的建设一下落到了实处。以此出发,中山市的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出现了特有的绚丽景观。

“居者有其屋”是中山市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一道风景线

翻看1986年中山市政府信访办公室的工作记录和市长接待日的日志,群众反映最集中的问题当属住房困难。来信、来访者主要是中小学教师,无工作单位的居民,经济效益差的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和水上居民。群众的呼声引起了市政府的重视。经调查,全市城区人均住房不足6平方米的居民竟有2100户。为此,市政府召开了市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缓建已列入计划的市政府大楼和老干部活动中心,将资金全部投入住房困难户的住宅建设,资金不足部分由市政府多方集资解决。决定1987年1月作出,7月,起名叫柏苑新村的住宅区建设已破土动工。1988年春节,第一批300多户住房困难户,就欢欢喜喜搬进了柏苑新村的新居。

不久,又有了江畔新村居民的乔迁之喜。当第三批住房困难户看到未来新居的钢筋水泥柱已耸立在原定盖市政府大楼的空地旁时,中山市政府的办公楼里,办公桌依然像中小学教室里的课桌一样拥挤。市长在接待日里,因办公楼里找不到一席之地,只得到市政府礼堂去接待来访者。

在中山,我们一气儿看了柏苑新村、竹苑新村、东明花园、东盛花园四个小区,穿行其间,我们仿佛是从一个美丽的花园走进另一个更美的花园。从绿树、红花、草坪、雕塑环绕衬托的柏苑新村,到环境幽静、排水沟上盖着绿廊、楼房底层设有公共自行车房的松苑小区,再到正在建设的拥有典雅的供邻里交流的公共平台、傍有小树林的东盛花园,我们走过了中山市住宅建设发展的历程,亲身感受到了其间中山人民住房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些在十年间陆续完成的“凝固乐章”,旋律各不相同,但后来者比前者更完美,更舒适。

“中山住得最好的是普通市民。”对副市长吴锐成说的这句话,市民们不否认。今天,中山市人均住房面积已达20.2平方米,列居广东省第二位,全市涌现出958个安全文明小区。

“城市建在花园中”是中山市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又一道风景线

在中山采访,市政府领导和市民都向我们讲过岐江桥头小游园的故事。岐江桥头有一块宽80米的地盘,1992年,一港商看中它,买下来准备沿江盖食街。就在港商打下第一根桩的时候,市民们提出了意见:“沿江的空间应辟为公园,让大家共享。”市政府听取了群众的意见,用8000万赎回了这块只有六七百平方米的地方,又投资150万,建成了桥头的“袖珍公园”。置身在这只有巴掌大的小游园,我们掂量出了市民在中山决策者心中的分量,也悟出人民的生活质量在中山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位置。

紫马岭公园是中山人的骄傲,也是中山市政府“把最好的环境提供给市民”承诺的体现。当初,公园选址时,正是中山房地产业最红火的时期。很多房地产商看中了城东这块倚山朝阳的坡地,他们算计着,在这里建别墅,一定能卖出好价钱。可中山市政府却坚决地将这块地留给了中山市民,投资1.5亿建起了占地87公顷的综合性公园。1993年10月1日,紫马岭公园落成这天,紫马岭公园成了人的海洋。从这盛况中,中山的领导们看到了生活富裕后的中山人对生活质量的新需求。副市长吴锐成说出了中山领导者的共识:“城市是人活动的空间,城市建设应以人为本,这是我们建设城市、管理城市,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我们在解决住宅问题时,不仅重视面积的扩大,更重视居住水平的提高,使市民在新居生活得方便、舒适;在提供住宅的同时,更注意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和环境绿化,以期创造一个宜人的生活环境。当我们的每一个住宅都如同建在花园里的时候,整个中山就在花园中了。”

继紫马岭公园后,中山市先后投资8千万元完成了占地近400亩的孙文纪念公园。从“花园建在城市里”到“城市建在花园中”,中山人实现了城市环境意识和居住环境的飞跃。几年来,中山大作绿色的文章,仅政府规划建设的城区园林绿化项目就有50多个,总投资3亿多元。城区人均1500元。见缝插绿,抢地绿化,至今,中山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5.5%,人均公共绿地9.42平方米。在市政府投资绿化的同时,中山市各镇区、各单位和住宅小区也行动起来,美化自己的家园,几年中投资达10亿元,中山相继出现了绿地率超过50%的花园式工厂、花园式学校、花园式机关。整个城市,公园、绿带、草坪错落有致;乔木、灌木、花草层次分明;来自世界各地的20多种树木、花草更是争奇斗艳。

这一道道亮丽的风景,使中山人实实在在地享受着文明的成果。正是在享受文明产生的自豪和满足中,创造文明的激情从每一个中山人的心底焕发出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